CountAudit

【創業者解難新趨勢】為何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近期那麼趨之若鶩?

相信大家參與創業講座,Brainstorming Session甚至Hackathon的時候,都聽過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這個術語。近年這個詞語風靡全球,也成為創業家必讀理論之一。連林鄭在2017年度施政報告也曾提及:「設計思維是一種解難能力,更是一種增值和倡導跨界别合作的新思維」。我們就在下文深入探討Design Thinking究竟是甚麼和其好處。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起源 在設計創業計劃(Business Model)這一範疇,以往人類一直都沒有一個有系統的方法去發掘創意點子。很多人要靠沖涼時,甚或是踎廁時突然「叮一聲」諗到條「正橋」,就直接行動嘗試。他們通常本著「唔理啦,做左先啦」既心態去做,究竟條「橋」可唔可行純粹靠運氣。而且「橋」不能穩定量產,要靠「橋」搵食既人(例如設計師、市場推廣員)「腦閉塞」的時候就真係「頭痛」了。 直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erbert A Simon在1969年出版《人工製造的科學》,開始用思維方式去作科學領域的設計。建築及城市規劃師Peter Rowe 在1987年出版《設計思考》,在這本設計文獻首次特地使用「設計思維」這個詞語。為設計師和城市規劃者提供一個有系統,有依據的解決問題方式。後來跨國巨企Apple、IBM、SAP等開始將這思維方式運用到企業產品及服務的創新。令Design Thinking更廣為人知。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五元素 IDEO設計公司總裁Tim Brown如此定義設計思維ㄧ 「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Steve Jobs也曾點出設計思維的核心ㄧ 「很多人好像對設計有錯誤的理解,認為設計等於讓產品、作品看起來好看。其實不只是看跟感覺的外觀問題,設計是它如何運作。 」 教授設計思維非常有名的史丹福大學Hasso Plattner設計學院(廣稱為D School)提出以下的五階段設計思維模型: 上圖的模型以「Empathy」、「Define」、「Ideate」、「Prototype」及「Test」五種元素組成,接著我們逐一討論創業者如何利用這五個元素,有系統地思考出創新的創業計劃: Empathy:這是設計思維以人為本的關鍵。首先創業者要運用同理心,去了解產品或服務使用者真正的問題。要注意的是要設身處地以別人的角度,而非自己角度去找出問題。不能自己覺得現有產品有問題就算,而是要透過與客戶互動,深入用戶內心,去體驗、體諒和觀察他們的需求、情感及目標。 Define:用同理心作出體會後,創業者要全面評估用戶所面對的困難,重新解構和定義核心問題究竟是甚麼。 例如在Empathy階段了解到的用戶困難是「戴口罩很焗很不舒適」,那在使用者中心思考的問題定義便是「香港人戴口罩,需要找一些較涼快和透氣的物料,口罩必定要達到某程度抗病毒標準和款式不能太奇怪」。如用HMW(how-might-we)的提問方式,那就是「我們可以怎樣幫助香港人在世界眾多口罩物料中,挑選最涼快透氣的?」及「我們可以怎樣幫助香港人用合理價錢長期買到美觀且保護性強的口罩?」 Ideate:接著就是大家圍在一起Brainstorm的時間了,創業者要想一個協助解決用戶問題的「答案」,經過以上深入體驗問題和設定problem statement的過程,Brainstorm應該會容易得多,但如果大家仍然感到困難的話,可以參考IDEO設計公司提出的Brainstorming七大要訣ㄧ 延遲批評別人的提議,務求令組內所有人都能夠隨心所欲,沒有保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鼓勵所有瘋狂奇怪的想法,很多時候真正有創意的想法便是基於一些「亂噏廿四 」的東西。 回應別人時,不要用「但係…」,而要用「係呀,而且…」。嘗試建基於別人點子再作增添性回應。 一直專注於重心ㄧ即是解決之前所定的problem statement。留意著討論有否離題。 大家逐一發言,不要打斷別人或者和另一組員一起說話。 盡快將不同構思視象化,組內最好有一個或更多個組員將大家提出的建議寫在便條紙,甚至伴以圖像,再貼在牆上或白板上。 盡快量產點子。先不用去評價誰的點子較好,想好數十個點子,才放在一起供所有人選擇那個是最好的。 Prototype:想到好的點子,就到實行的階段。創業者先設計好一個原型,再立即付諸實行,測試一下原型是否可行。原型也可以是服務,例如你決定了創業點子是做一個獨特的導賞團,那原型就是想好導賞行程每一個細節,再舉辦一次試團,供親朋戚友測試一下這次導賞「原型」。 Testing:Design Thinking不是一個線性思維的,Prototype測試時如果發現問題,可能就要修改一下,造出一個新的Prototype,甚至要跳回Define stage,重新修正一下problem statement。 設計思維和分析思維的分別 由細到大學校及社會一直教導我們要有分析思維(analytical thinking),但設計思維和分析思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首先分析思維較為理性,而設計思維是感性思維,著重了解、想像、構思及實行。另外設計思維也不是一個線性過程,它會基於行業及實際情況去重複之前的階段去改善自己固有想法和探索新的方向。 說了這麼多,設計思維看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各位創業者不用再想太多如何訓練出設計思維了,直接行動,用你已知的Design Thinking方法直接設計一個business model,從實踐中學習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做法。但願大家都能Think Like a Designer!

【創業自我定位】找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ㄧikigai生き甲斐理論

日本的哲學很多都非常有趣,例如匠人精神 (Craftsmanship,職人魂)、侘寂(Wabi-sabi)甚至淨土信仰,都是很發人深省的處世方式。我們CountAudit的目標讀者群是創業家,所以這次我們便介紹一個對創業非常重要的思想框架ㄧㄧikigai生き甲斐。 生活如何能有價值和意義 Ikigai明顯是一個日語譯來的英文字,日文是「生き甲斐(生きがい)」,譯成中文大約就是「生活意義」或「值得活下去的事物」。Ikigai是一個由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已有的日本生活哲學,道出如何生活才能令人生感到有價值和意義。 到2017年,西班牙攝影師 Héctor García出版了一本好書《Ikigai: 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將這日本哲學系統化。他用了4個圓圈,簡而清的描述了Ikigai的核心: 這個圖可以簡單看出Ikigai是要達成以下四個因素:「What you love」「What the world needs」「What you are good at」「What you can be paid for」,缺一不可。 Ikigai思想在創業的重要性 在創業前或剛開始創業之初,這四個因素是一個很有用工具,協助你決定是否應該出黎創業,和你的創業路是否可以持續: What you love:如果你本身並不愛你打算做的業務,那你創業後也很難持續很久,就算可以持續,你最後也不享受你的創業生活,不會感到快樂。前陣子大家都說流行環保工業,大家都想搞一些減廢升級再做的社創企業,但他們是否真的對環保很感興趣呢?會否本身是一個對大自然環境沒有興趣,不喜歡花草小動物的人? What you are good at:即使你真的對某個範疇的東西很感興趣,非常愛做這件事,你也要了解自己究竟是否一定的天份,是否擅長做相關工作。近期STEM教育也很流行,有個客戶都有團火去和向年輕一代教授程式和科研知識,但我記得他是一個科技白痴…那恐怕這個理想比較難實行,始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限制。 What the world needs:不幸地,很多時候你想做的並不是社會想要的。我有一個朋友另辟蹊徑,想將自己所學的瑜珈哲學和心法推廣予大眾,但發現香港普遍只想要運動減肥變靚的動作瑜珈,所以我朋友的志業路就比較難實踐了。當然這不代表計劃被「判死刑」,調整一下瑜珈班定位,和努力宣傳create people’s needs也是一個出路。但最少各位創業者要留意自己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不可以離大眾期望或想要的太遠。 What you can be paid for:這個是最多創業者不能做到的「殘酷關卡」。這牽涉到市場大環境和普遍大眾對行業的理解。直到現在依然有為數不少的服務(例如畫家、街頭表演、運動員、攝影師、導賞員等)是大眾很需要,但他們認為並不需要花錢或只需要花很少錢購買。故此很多創業者寫business plan時最「頭痛」的位就是諗Revenue Model。很多甚至要改變他們一些初衷,甚至做一些side business去為自己的志業賺取一些收入。 四個因素如何取捨 相信絕大部分新世代都想過出來創業,最後不做的原因不外乎兩個:追求穩定和害怕蝕錢。 人生總是矛盾的,偏偏最能賺錢的東西就是大部分人都討厭做的,而他們愛做的往往多數不能賺到錢。所以了解到自己志業不太能「搵食」後,便接受在weekday工作滿足自己「What you …

【創業自我定位】找出自己的價值和意義ㄧikigai生き甲斐理論 閱讀更多

【無限公司轉有限公司】點樣將自己的獨資生意更改為有限公司業務

有很多做小生意的老闆,一開始因「嫌麻煩」或沒有足夠資本,就先拿一個BR(商業登記),開一間「無限公司」就開始他們的業務。但現在他們做得有點規模,亦了解到有限公司在法律上的好處(詳見此文),所以就問我點樣將自己的「無限公司轉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的法人地位 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首先「無限公司」跟有限公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如前所述,「無限公司」只是拿一個商業登記,實際上只是BR擁有人的一個業務。在法律上,「無限公司」也不是實際存在,如果「無限公司」被告,就等同於BR擁有者被告;但有限公司則擁有法人地位,例如如果你開了一間「ABC有限公司」,那在法律上「ABC有限公司」就可以被當成一個人,有甚麼訴訟和財務責任通常只可以找那間「ABC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擁有人不須要「上身」。 所以其實無限公司並不能直接無縫「轉變」為有限公司。最少名字也要改吧,因為有限公司的名字最後一定要加上「有限公司」四個字。雖然如此,視乎個別需求,我們仍有很多手段能達到「無限公司轉有限公司」的效果,先假設有限公司叫「ABC Limited」,無限公司叫「XYZ Shop」: 開一間有限公司 「買」無限公司業務 這個也是最普遍和最簡單的方法。先開立ABC Limited,再訂立各種買賣及轉移合約,將所有XYZ Shop的資產及債務(例如儀器、存貨、借貸等)「賣」給ABC Limited。那ABC Limited便能擁有XYZ Shop的業務了。 這個方法會令你XYZ Shop作廢,你的公司名有「有限公司」4字,如果不喜歡的話可以用以下第2個方法。 開一間有限公司,然後用有限公司名義遞表重開一間無限公司 根據商業登記處網站 ,視乎你的業務類別,需要在以下4種表格擇1去申請商業登記: 就業務類別須提交的申請表格、身份證明文件詳情: 用有限公司名義申請的話,用表格1(b)或1(d)申請也可以。如果無限公司的營業地址跟有限公司不同,或者有幾間鋪,想幾間鋪都給有予有限公司擁有,那就用1(d)表格用有限公司名義申請分行;反之則用1(b)表格即可。分行或新無限公司的名字不一定跟「ABC Limited」相似,叫「DEF Shop」, 「ABC」甚至叫「ABC Company」也可以。 這個方法能令你的新無限公司XYZ Shop被一間被有限公司ABC Limited持有,達成「有限公司hold無限公司」的成果。 但這個方法的最大局限是銀行戶口及租約都要重開和重設,就算你新的無限公司名字跟舊的一樣都叫XYZ Shop,但整個BR Number也改變了。所以這個方法比較適用於沒有實體舖,或者銀行戶口比較易開的業務。 如果不方便重開重設銀行戶口及租約的話,也是有第3個方法的。 將BR的全部業務由屬於你轉移到屬於有限公司 這就是最後的一個方法,假設本身是Mary擁有XYZ Shop,那就可以由Mary向商業登記處申請加入ABC Limited為合夥人,然後Mary退出合夥人,那XYZ Shop便會被ABC Limited所擁有。簡單來說就是業務轉讓:Mary將XYZ Shop的業務轉讓給ABC Limited。 這個方法的最大問題是債務的法律責任未必能夠完全轉移。根據法例需要撰寫轉讓通知,並在憲報及中英文報章刊出通知。 根據第49章 《業務轉讓(債權人保障)條例》: 5.(3) 所有轉讓通告均須由下述人士簽署 —— (a)由出讓人及承讓人雙方簽署;或 (b)由受押人及承讓人簽署,並且須藉下列刊物刊登發出 —— (i)憲報;(ii)任何2份在香港流通並經政務司司長批准用作發出轉讓通告的中文報章;及 (iii)1份在香港流通並如上述般經批准的英文報章。 了解更多 1 商業登記處網站 – 如何申請商業登記 https://www.ird.gov.hk/chi/tax/bre_abr.htm#a3 2 第49章 《業務轉讓(債權人保障)條例》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hk/cap49

沉沒成本效應-countaudit

我應唔應該同一齊左好耐既女朋友分手?解析沉沒成本效應和經濟心理學

前陣子和CountAudit的一位客戶傾談,他已經同女朋友一齊左七年了。不知道是因為「七年之癢」,還是因為大家改變左,越走越遠。總之對她就已經完全沒有愛,甚至有點厭惡。但因為用左好長時間經營段感情,唔想「浪費之前心血」,所以就一直啞忍,不提出分手,勉強繼續落去。 究竟佢應唔應該「浪費」左之前七年去提出分手?沉沒成本這個概念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解答方向。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Sunk Cost),又可稱為既定成本,是一些已經付出,而且不能收回的成本費用。例如在工商業,你簽了合約買貨,合約列明合約訂金不能退還,那些訂金就是沉沒成本;甚至在生活中,你買左兩張戲飛,等套戲播的時候,戲飛錢也是你的沉沒成本。 這個沉沒成本看起來很普通,只是一個基本經濟用詞。但後來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發現人們對沉沒成本有些有趣的反應。 沉沒成本效應 就用上面戲飛的例子吧,當你入到戲院發現套戲很無聊很悶,但你通常還是會堅持到整套戲播完之後才離開,而不會中途離場。你可能會立即反駁「錢都俾左囉,唔睇埋套戲咪好蝕?」但實際上錢無論如何都無辦法拎番,堅持看完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也不會令你拿回戲飛錢,反而會令你虛度光陰和影響你美好心情。你離場去做你更喜歡,更有意義的東西本來是對你更好,但不知為何你總是覺得有些不對勁,總是覺得離場好「蝕底」咁。 這種「蝕底」的奇怪感覺就是沉沒成本效應。沉沒成本效應定義是當人已經向某商品或服務付出過成本,那麼無論之後體驗如何不如意,他們都會傾向繼續使用該商品或服務。因為這種心理反應很不理智和低效,對個人福址有壞影響,所以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損失憎惡」或「沉沒成本謬誤」。 他們的成因有很多種解釋,有心理學家說是基於人們自我申辯(self-justification)的傾向,他們不想承認自己之前決策失誤,所以就堅持讓自己選擇保持一致;另一些解釋是因過去產生了損失,人會有動機去做一些不理性決定彌補損失;甚至也有說法是俾完錢完成埋件事能令完美主義者滿足。 作出更明智的決定 無論如何,當大家真的要做重大的決定時,如果大家能覺察自己會有沉沒成本的思考謬誤時,那你會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套入開首的例子,你可能會考慮到以往七年的時間已經付出了,選擇分開放棄沉溺,找尋一段更適合自己的關係會否更好? 當你在賭場裡輸了幾萬元,你會唔會了解到錢輸左已經無法挽回,考慮放棄繼續高風險賭博「追返損失」而毅然離場? 當你玩某手機 game玩左幾年,已經玩厭左感到沒有樂趣,但你之前課左好多金錢係入面。你會唔會了解到課左既金已經無法挽回,考慮放棄左呢隻game玩其他更正既? 甚至當你發現你買的股票跌左唔少,而短期內都肯定無法升番上你買入既價格,那你會唔會了解到呢隻股票輸錢已成定局,放棄加錢入注落隻股票「溝淡」佢,甚至賣出套現再尋找更好投資機會? 我無法確定長遠來說那一個選擇才是正確,但覺察到自己思想有甚麼局限,給自己更有思考彈性,肯定是有好處的。 了解更多:

【財政預算案2020】措施講緊乜?喺度解到你明!

香港財政預算案2020至2021年度在剛剛這個星期公佈,部份措施,例如18歲以上全民派hk$10,000,相信大家都清楚明白,不需另外解釋。但有部份措施,較少接觸商業稅務知識的朋友未必清楚了解措施內容。故我們在此抽出其中六項,解釋一下其背景和內容: 財政預算案2020 – 寬減2019/20課稅年度100% 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上限 20,000元 薪俸稅即是政府向你的人工收入所徵收的稅項。 而個人入息課稅(personal assessment)則是為一些既是僱員、同時又在供樓和做個人生意的freelancer而設。對於一些既有出糧,又賺取租金或生意收入的人,稅局可以給他們選擇是否將薪金和賺取的收入合併,加在一起計入薪俸稅的計算內。如果選擇合併,便代表他選擇了個人入息課稅。 理論上所有有收入的僱員都要交薪俸稅,但基於政府不想令基層中層員工百上加斤,所以便設立了免稅額。所有僱員都享受hk$132,000基本免稅額ㄧ這代表著只要年薪不超過hk$132,000,便完全不用交稅。超過hk$132,000的話也只需以多出的部份交稅。僱員的個別情況(例如是否傷殘,有否進修,有否供養父母、兒女、兄弟姊妹等)可令他們有更多免稅額和開支扣除。 除了免稅額外,稅局經常對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作出寬減。寬減是基於應繳薪俸稅,而非薪金。我們特意翻查了最近五年的相關寬減: 年度 寬減 2019-2020 (本年度) 100% 上限hk$20,000 2018-2019 100% 上限hk$20,000 2017-2018 75% 上限hk$30,000 2016-2017 75% 上限hk$20,000 2015-2016 75% 上限hk$20,000 以上的寬減百分比和上限是怎樣理解呢?我們用以下A君B君C君例子說明一下,假設他們除了基本免稅額外,沒有其他額外免稅額或開支扣除: 僱員 A君(hk$) B君(hk$) C君(hk$) 年薪 332,000 412,000 512,000 免稅額 132,000 132,000 132,000 需要課稅的薪金 200,000 280,000 380,000 寬減前應繳薪俸稅# 16,000 29,600** 46,600 以本年度2019-2020100% 上限hk$20,000寬減後實繳稅項 0 9,600*** 26,600 以2017-2018年度75% 上限hk$30,000寬減後實繳稅項 4,000* 7,400 16,600## …

【財政預算案2020】措施講緊乜?喺度解到你明! 閱讀更多

【香港報稅交稅制度】比較不同地方的稅務稅制

每逢大約五月初,便到了香港每個打工仔最「頭痕」的時候ㄧㄧ大家會收到稅務局寄來俗稱「綠炸彈」的個人薪俸稅報稅表。至於公司和僱主,也會在四月頭分別收到利得稅及僱主報稅表。每次收到報稅表,就代表著要出錢(交稅)又出力(填稅表),這肯定是很不情願了。 與此同時,我們又聽說香港的稅制已經算是簡單,外國的非常麻煩。那究竟外國交稅有幾麻煩呢? 個案1:美國 首先要特別指出的是,美國是實行「屬人主義」全球徵稅的。無論是打工仔還是經營生意,身處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只要是美國公民,海外資產超過50,000美元的話,均需向美國國稅局如實申報。 至於美國稅種方面,我就直接用一個較親切的例子展述: 上圖是美國NBA球星Stephen Curry和Lebon James的稅前及稅後薪金計算表。他們受僱的州份不同(不同球會),所以他們的City/State Tax(城市/州稅)很不同(分別為11.84%和6.5%,差了差不多一陪)。 而他們經過扣除Federal Tax(聯邦稅)和City/State Tax 後,還要扣除託管費 (ESCROW)、經理人費用和401k供款計劃。最後到手的稅後薪金居然只有稅前的大約40%! 個案2:中國大陸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最近我們的中國大陸的情況,中國大陸的稅制稅法主要由國家稅務總局自行擬定和決定執行細節,稅項類型有以下五大種: 流轉稅: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營業稅 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 財產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 行為稅:車輛購置稅、印花稅、契稅、環境保護稅 資源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菸葉稅 另一邊廂,香港的稅項則明顯少很多: 直接稅:薪俸稅、利得稅、物業稅、差餉、地租及地稅、印花稅、博彩及彩票稅 間接稅:商品稅、飛機乘客離境稅、車輛首次登記稅、專利稅、特權稅 中國大陸 – 增值稅 對比起兩者,最重要的分別就是大陸有增值稅而香港沒有了。增值稅是一種間接稅和消費稅,它跟銷售稅的分別是,增值稅在每個商業環節(例如加工,批發)的增值部分來徵稅,而銷售稅則在最終銷售予消費者才徵稅。 以下表格便列出了各行業應付的增值稅稅率: 中國大陸 – 增值稅發票 為了令增值稅更有效地實施,大陸當局在1994年開始逐步規定銷售貨品和提供服務之企業必須使用指定格式的增值稅發票(VAT Invoice)。所以到現在基本上所有大陸公司都採用一式一樣的發票,這跟香港可以自行設計發票樣式大有不同。 增值稅發票打印機是連接到指定的增值稅發票電腦系統內。所以開每一張增值稅發票也是受監管的。企業也要每月將自己銷售和購貨金額報上稅局。 大陸公司除了普通年度審計,每年還要做一次稅審,專門檢查企業報利得稅是否正確。在稅審時,增值稅發票便成了重要的法律文件,決定著交易是否真確。 但這看似完善的制度也衍生出一些問題,在一些交易中,賣方會跟買方協議交易不開發票,好讓銷售方不需要繳交增值稅。更有一些情況是有些公司會收錢,然後在沒有實際業務交易的情況下,向付費公司開隨意金額的增值稅發票,幫付費公司扣稅。到今時今日這兩個情況在大陸仍然隨處可見。 稅務規劃 Tax Planning 近年業界越來越多提起稅務規劃一詞。稅務規劃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如何合法避稅,減少交稅。很多人見到合法避稅便聯繫到如果集齊車費,應酬費等用作扣稅。但其實這只是稅務規劃的一小部份工作。 Tax Planning更主要的工作是幫跨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分配公司不同國家分行的收入,例如香港的企業行得稅稅率比美國的低,所以跨國公司便會以各種會計手段,將一部份美國分行的收入轉移到香港分行帳目內,從而令美國分行交更少的稅款,甚至不用交稅。 從以上我們可以了解到香港比很多其他國家稅率低很多。這可成為優勢,令跨國公司都來香港開設分行避稅;但同時這也令香港收入較少,從而未能提供更大力度的社會福利保障,令資源可能分配得較不均勻。再深入說便是經濟學課題,篇幅所限,唯有之後再討論了。

【香港有限公司是什麼】開公司做生意創業的用途和其5種類型

說起「有限公司」一詞大家一定不陌生。大家香港每天的衣食住行,消費享樂都基本上要光顧「有限公司」。例如李嘉誠所創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便佔據著香港的每一個角落。大家有沒有想過「有限公司」是什麼?這概念是如何誕生的?為何做生意的創業家都要開「有限公司」? 「公司」一詞的歷史 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已經有公司的相關文獻記載。公元527至565年,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時,在羅馬律法中將一系列的教派、自治區、俱樂部及殯葬團體等列為「Corpus」(拉丁文的「身體」),賦予他們「法人」的權利,以上團體可以在律法上稱之為一個人,可以像人一樣收取資產,簽約,告人等。 後來「Corpus」演變成英語「Corporation」,就是中文「公司」了。後來公司這概念傳遍世界各地。在公元578年,一群韓國建築師被邀請到日本大阪市建造四天王寺,他們便順道在當地成立了一間建築公司-Kongō Gumi Co., Ltd. (株式会社金剛組),這間公司一直家族式營運至2006年才清盤。其1,442歲的「壽命」成為了歷史上最「老」的公司。 歷史上最成功的有限公司 「公司」這概念在15至17世紀的歐洲再得以增強。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豪強開始爭奪印度及美洲等領土,在當地建立殖民統治。起初西班牙國王所派出之征服者佔據優勢,但荷蘭及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後,形勢便逆轉了。 東印度公司在英國及荷蘭兩地的全名分別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及聯合東印度公司,它們均為股份有限公司,意即它們公司的所有權力可以以股份形式被兩個或以上的人持有。它們主要業務是做東印度的貿易,獲王室授予獨立自主的貿易和軍事專利。 這令當時很多銀行家和貴族可以拿錢投資購買東印度公司的股份,互相分享著公司的權力。公司收到投資金後,可以購買更多艦隊,僱更多傭兵去遠航,侵略更多領土。侵略計劃成功後,便可盡情搜刮當地的珍寶,在當地種植鴉片,甚至帶走當地人作奴隸弁利。弁取的利潤會按比例分回予投資者,投資者發現有利可圖便會持續加大投資額。以上過程不斷循環,令東印度公司無窮無盡地壯大。 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更創建了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是世上首個供人公開買賣股票的地方。聯合東印度公司也成為世上首個上市公司。 相比起西班牙、葡萄牙由王室行軍打仗,荷蘭及英國轉為以一所獨立於王室的東印度公司決定出兵、殖民及貿易等事務。配合更有法治精神,依約還款的公司制度,歐洲銀行家都放棄投資予隨時「反口覆舌」,沒收財產的西班牙葡萄牙王室,轉而相信荷蘭英國的自由市場。此消彼長之下,埋下了西班牙葡萄牙帝國中衰的伏筆。 萬惡的做生意公司 前面所述的歷史令大家了解到「公司」這個東西可以如何強大。大家也可以從以下片段了解更多: 貪婪的人類當然不會放過這個良機去做壞事。近代世界一直都不乏為了公司利益,而助長或主動進行犯罪活動的「Evil Corporation」。下面影片也對此有所展述: 就是因為不斷發生悲慘事件,各國才不斷地完善公司法,和越趨注重企業內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 和 企業管治 (Corporate Governance),希望能更好地限制企業的行為,使公司是對社會有正面影響,而非有害社會。 今時今日的香港公司法 直至今時今日香港,其公司特色依然和上述沒有大分別。現時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公司法,管制當地公司的權利和責任。而香港的公司法則是《公司條例》,於1932年成立。條例主要由公司註冊處負責實施及執行。 公司註冊處網站﹕https://www.cr.gov.hk/tc/home/index.htm 創業時公司註冊 vS 純商業登記 在公司註冊處開了公司後,便會自動一站式在稅務局的商業登記署申請商業登記。但其實我們是可以只申請商業登記而不註冊公司的。這種做法就代表是開立獨營企業(1位股東)或合夥企業(2個或以上股東)。以下就是兩種做法的比較: 商業類型﹕ 獨營企業或合夥企業 開立公司 法人身份﹕ 沒有,可以以企業名義借貸,簽合約和訴訟,但最終負責人仍是股東自己。不能作出浮動抵押(Floating Charge) 有,可以以公司名義簽合約和訴訟,更可作出浮動抵押(Floating Charge) 股東繼任﹕ 如沒有另外協議,其中一名股東身亡或破產等即代表組織解散 如股東因身亡、破產或其他原因離任,會有方案決定繼任人 行政成本﹕ 便宜,毋須做審計,在個人報稅表報稅即可 昂貴,需要每年做審計,報稅複雜,要向公司註冊處披露公司詳情及變更 組織資產﹕ 可以以企業名義租用或購買資產,但資產仍然是屬於股東。如股東更替將影響企業資產 資產是屬於公司而非股東,股東離任更替並不會影響公司資產 香港註冊公司的類型 基於不同公司法,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公司類型,其他國家的情況在此文就不詳說了。以下表格列出了香港各類型公司和他們各自的特色: 公司類型 最少董事人數 股東甚麼有限? 甚麼時候需要交審計報告 股東更替 通常如何用? 無限公司 1* 股東需要承擔債務及法律責任 收到稅表時給稅務局 …

【香港有限公司是什麼】開公司做生意創業的用途和其5種類型 閱讀更多

Kobe的離世為何那麼悲痛欲絕?-談精神偶像與哀悼

”NBA巨星Kobe Bryant在香港時間1月27日凌晨墜機身亡” 將Kobe視為偶像的筆者,執筆寫下以上句字時,仍然感到不可思議,不能接受這是真的。但這些心理創傷不是本篇主題,就不再詳述了。 不只是死了一個人那麼簡單 這幾天網絡上都有不少悼念Kobe的評論文章,留意到有些評論是不滿為何同一天一名內地仁醫的死沒有人關注,反而一個「鬼佬」的死卻那麼多人悲哀。為何評論者會說出這種冷漠說話呢?或許是因為他不了解Kobe不單是一個「鬼佬」那麼簡單。 角色楷模與生命意義上的缺失 說起Kobe,一定要說他的「曼巴精神」(Mamba Mentality)--他在籃球生涯中一直有一些鮮明的形象:執著求勝、對比賽熱情、嚴厲鞭策自己和隊友,對敵方無懼回擊等。 根據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我們在人格塑造的青年時期時,會從周遭環境學習各種價值觀和道德。最直接的學習方式便是找一個感興趣的成功人士作為角色楷模 (Role Model),實際地觀察模仿他們的一言一行。 所以Kobe作為一個在籃球界非常成功出眾的人士,便成為眾多男生的模仿對象。他的「曼巴精神」更成為大家失意時的勉勵良方。所以Kobe在很多人心中不只是一個「鬼佬」或明星,而是一個角色楷模,心靈導師。 另外,社會上很多人對當下生活不滿,但又無力改變,便將無助感暫存在內心,將豐富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已經名成利就,擁有他們一切想要生活的Kobe身上。所以Kobe也成為很多粉絲的精神寄託。 所以雖然很多粉絲未必親身和Kobe交流過,甚至從未見過他。但基於Kobe在他們心中的重要性,Kobe的突然身故對他們來說也好像是一位親密的朋友過身一樣悲痛欲絕,甚至令某些人失去了模仿的對象或精神上的依靠。造成楷模缺失或生命意義上的挫折,如處理不當會引致行為有失常理,甚至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 不論之前張國榮自殺,抑或是今次Kobe墜機,也有一些粉絲深信偶像沒有死去,只是隱居深郊不再出來。這些想法旁人聽來很奇怪荒誕,但經上文分析便不難理解了。他們的偶像不是肉體上真的隱居了,而是精神上隱居在他們的內心心處。 哀悼的重要性 Kobe墜機當天,成千上萬名Kobe的球迷立時聚集在Kobe之前效力球隊的主場館外獻花和哀悼。他們為何要做這些事呢? 前面段落提及過,偶像或重要人士的離世,很容易會引起情緒問題或生命意義上的挫折,這可被稱為悲慟 (sorrow 或 mournful)。 首先悲慟是自然且正常的心理過程。精神科醫生 Elisabeth Kubler-Ross, M.D. 認為,悲慟分為五個階段,包括否認、憤怒、協商、抑鬱及接受,統稱為「哀悼週期」。而悲慟這過程的長短和形式是因人而異的。我們應該尊重這一系列的心理反應。 哀悼 (Mourning)就是處理悲慟的最佳方法。例如筆者寫下這篇文章,重溫Kobe的精神形象,便是其中一種哀悼方式。哀悼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團體的。團體的哀悼,例如集體默哀,能令悲慟者的痛苦可以被理解,悲慟者也可以互相支持陪伴。 透過哀悼,我們除了能夠積極地渡過悲慟,還能夠冷靜地覺察失去這個重要的人是如何影響自己,從而重新找尋因重要人士身故而失去的人生意義。

舉橫額、叫口號有何用?淺析「互為主體性」與身份建立

幾位香港人用盡精力,登上海拔 3,952米的玉山,在旁邊眾多台灣和外國人的攝像頭和眼光下,徐徐舉起了「五大訴求,缺一不可」和「香港警察,徇私枉法,制裁黑警,法治重整」橫額。 互為主體性 (Intersubjectivity) 如何發生作用? 不論黃絲還是藍絲,一定有很多人會問:「咁有用咩?」很多人可能認為,每一個人是一個獨立個體,有和其他人分隔開的獨立心情,想法和體驗。所以周遭的人看見我們舉起橫額,只會覺得我們在做無謂的掙扎,撼動不到政權。 精神分析師 Jacques Lacan 在1953年將 Intersubjectivity (互為主體性或主體間性) 引入至心理學後,便令人明白到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是與周遭的人連結和互享的。 要明白 Intersubjectivity ,可以從Objective(客觀) 和 Subjective(主觀) 說起。如果我指著獅子山說它是一座山,有很多樹,這是在指涉一個客觀物體,是 Objectivity。相反,如果我們指著獅子山說它代表著香港人精神,這就是一個主觀想法,是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有兩部份 – Inter 和 Subjectivity。相信獅子山代表著香港精神,是個人、私有、旁人不得而知的主觀信念(Subjective)。當絕大部份香港人都如此相信,互相(Inter) 共享著這種主觀想法,這就是Intersubjectivity。Intersubjectivity 能夠形成一種強大力量,促使主觀信念能尤像客觀實體般左右世界的運作。其他 Intersubjectivity 的例子包括貨幣和法律,它們的客觀實體就只是一張有些符號的廢紙,是社會對它們的共同信念(Intersubjectivity)為他們賦予能量。 其後社會心理學家Alex Gillespie 和 Flora Cornish等人更將Intersubjectivity描述成一種「心理力場」。在這個「力場」中,大家跟彼此傳送「心理力量」,建立「心理聯繫」。 套入我在眾人面前舉起橫額的情況,我和每一個人便有交集,建立起一個「心理力場」。這也說明了舉橫額的用途——將抗爭勇氣,對政權的不屈等「心理力量」「傳送」給旁觀的眾人,旁觀每一個人也將他們看到這行為後的欣賞 (或鄙視) 「傳送」給我。 象徵式抗爭的重要性 不知大家有否發現,反送中運動至今,大部份的抗爭形式也不是直接暴力攻擊政權的非暴力抗爭 (Nonviolet Resistance) 手段。而眾多非暴力抗爭手段當中,對比起不合作運動和罷工,唱《願榮光歸香港》、製作「赤納粹」旗、連儂牆和人鏈等好像有一點不同,仿佛是蘊含著一些形象。 這類「有文化」的抗爭便是「象徵式抗爭」(Symbolic Protest) 了。相信大家都認同民主自由理念是需要不斷傳播,但當這些精神理念不容易用文字表達時,便需要一個理念的「載體」。象徵式抗爭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如上文般,透過抗爭時表達的「象徵」建立起一個「心理力埸」,作為「載體」用來傳遞民主自由理念和抗爭決心。 最後說說登玉山的兩個小經歷。我們登山時,以下的對話不斷地重覆著: 他:你們是那裡來的? 我:我們從香港來的。 他:(立即眼神發光) 噢是香港人!你們每個周末都很忙哦~ 我:(無奈地) 是的啊.. 他:加油呀!你們要加油! 在七月歐遊時不少外國人也有類似反應。這體現了經過這個夏天的抗爭後,「香港人有頑強抗爭精神」這個 Intersubjectivity 是真的深深植根在外國人心裡。這個身份認同也算是大家這幾個月努力的一個小獎賞吧。 我們登山時亦不停地唱《願榮光歸香港》,看得出同行外國人就算聽不懂歌詞,也對其旋律有點印象。但願過了若干個寒冬,到了未來某天,即使香港變成怎樣也好,當《願榮光歸香港》的前奏昇起時,歌聲仍能像漣漪般,帶給大家的心一絲晃動。

×

Powered by WhatsApp Chat

×

Send this to a friend